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
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化策略
[摘要] 在品德課教學中,外化是追求的目標,內化是一個關鍵環節,教學者要實現教育影響的內化,必須要從品德教育的整體出發,尋求策略。本文從實踐出發,總結并實施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化策略:催化品德萌芽;同化品德標準;強化品德行為;激化品德形成。演繹了幼兒品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基本策略,提高幼兒教師教育能力。
[關鍵詞] 品德 內化 策略
[Abstract] in moral teaching, the outer is the goal, is a key link in the teaching were to achieve influence within education, we must start from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whole, seeking strategy.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practice, summarize and implement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strategy: Catalytic morality bud; assimilation and moral standards; strengthen moral behavior; intensify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Interpret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moral education "internalized in the heart, in the form of externalization" of basic strategies to improv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education capacity.
[Key words] of moral strategy
品德的培養是一種外化即外在的社會期望與內化即內在的個人心理的學習成長的過程。
教育學家認為內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和高級神經活動,轉變人的思想、心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內化是外化的基礎,如果沒有內化,外化就失去了依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把握好內化這一最關鍵環節,外化才能實現。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從外部獲得道德、知識、智力等素養的關鍵是內化,而形成、獲得、發展道德、知識、智力等素養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可見,內化是品德教育的最關鍵環節。
幼兒期歲對于人一生來說,是個性傾向和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良好品德行為的黃金時代。但是,長期以來,幼兒園經常使用的德育方法就是提醒、說服、榜樣、示范演練、獎懲法。傳統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師把成人的思想、認識或觀念賦予幼兒,而不是讓幼兒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自己實踐,運用智慧和經驗與環境相互作用后產生正確的認識、得出正確觀念。教師希望孩子們知道如何做個好孩子。但培養出來結果還是不牢固, 稍有變化,便會出現動搖。如,孩子知道不可以搶別人玩具,但是搶別人玩具玩仍然是孩子間解決紛爭常見的行為。
可見,德育流于形式、光說不練、知而不行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應是新時期德育的基本方法。如何促使內化,實現社會的期待,其策略為:
一、催化幼兒品德萌芽
1、“鼓勵”是一種催化劑
“鼓勵”是進步的催化劑。鼓勵是給予、是肯定、是堅定你的信念。鼓勵是教師在德育工作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當幼兒在生活中、活動中、學習中取得一點進步,如果教師能夠及時地給予表揚或獎勵,如獎給一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或者鼓勵說:“這次活動你最棒!”、“這幅畫畫得最漂亮!”……就會使幼兒感到興奮不已,滿臉微笑。教師的一番鼓勵,猶如春風,催促著種子發芽。“鼓勵”是一種催化劑,激勵幼兒各方面不斷進步。
2、游戲是一種催化劑
游戲是幼兒產生快樂情感的催化劑。幼兒最喜歡幼兒,更喜歡和老師一起玩游戲。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和幼兒一起游戲,通過游戲了解幼兒的行為表現,適時糾正幼兒的觀念,進而對幼兒作出判斷,以便做出正確的引導,落實隨機教育。從中告訴他哪些是好的,我們要學;哪些是不好的,我們以后不能做等。因為幼兒在快樂的情感中,容易接受教師的引導。因此,游戲催化了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有益于幼兒身心發展。
3、教師的情感是一種催化劑
教師的情感是美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教育實踐證明,激發學生良好的心理動機,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熱情,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情感激勵。教師對幼兒的“關心、理解、尊重、信任”等情感因素,行為表現在:抱一抱、親一下小臉、摸一下頭、握一下小手、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一個低頭、發出一聲“耶”……都傳遞著無比崇尚的“愛”的情感,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滿足。當一個孩子不敢上臺表演時,老師摸著她的頭說:“你能行的!”果然,她就上臺表演自如。教師更要運用“移情訓練法”,讓孩子扮演爸爸、媽媽、老師……等各種各樣的角色,讓幼兒在一定的情景和情感中獲得體驗。“播種意識,收獲行為”,有了情感意識,才能使幼兒的行為認識轉化為外部行為。收到美化孩子心理的教育效應。
4、微笑是一種催化劑
微笑是激發幼兒自信的催化劑。微笑,人間最美的表情,當它凝聚在臉上時,將給以人們無限的遐想和希冀。實踐證明,教師的微笑對幼兒來說有著神奇的作用。當一個幼兒跌倒在地,教師微笑地說:“會爬起來嗎?”,幼兒就會迅速地爬起來;當一個幼兒想媽媽在哭,教師微笑地說:“放學的時候,媽媽會來的。”他就不哭了;當幼兒割破手指時,老師微笑地說:“做一個勇敢的人!”,他就不哭……真心誠意的微笑,給幼兒自信,給幼兒鼓勵。
5、賞識是一種催化劑
賞識是幼兒成長的催化劑。每個幼兒總有許多優點和許多缺點,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教師賞識幼兒的優點就可以使幼兒的身心得到愉悅和滿足,自信心、自尊心、上進心得到增強,有助于幼兒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保證幼兒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我接教的大三班一個叫王俊的小男生,可以說是一無是處,但他勞動熱情很高,力氣大。我很賞識他的`勞動。經常在勞動時表揚,借著他心情愉悅這一時機與他談心,要求他從易到難一個一個來改進缺點。先改掉欺侮小伙伴的習慣,再改掉搶別人玩具玩的毛病……不到一個學期,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優秀。賞識,會使一個個像王俊一樣的孩子,如幼苗終于在寒夜里,萌芽破土而出;在黎明的早上,開出了絢麗的花朵。
二、同化幼兒品德標準
心理學告訴我們: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而所謂“內化”即同化和順應兩方面的統一。如果我們教師能夠將幼兒品德標準整合到幼兒認知結構中或著改變幼兒認知結構,教師的教育就起到“內化”的作用。其策略:
1、加強幼兒在園一日常規教育,使幼兒品德、行為得到同化
幼兒園的品德教育主要是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我們每時每刻都按一定標準對他們進行教育。
入園:教育幼兒會用禮貌用語,“早上好”“爸爸、媽媽再見”。高高興興進活動室或玩游戲。
上課:教育幼兒認真聽講不做少動作,同伴發言要認真聽,表演發言要積極爭取等。
游戲:教育幼兒要樂意與同伴合作,有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進餐:進餐時,我們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指導幼兒飯前洗手,獨立進餐,不掉米粒、不剩飯菜,吃完后能自覺地將餐具放好等習慣。
午睡:教育幼兒睡前脫衣蓋被,迅速入睡,睡后把被折疊整齊。
離園:要求幼兒不追逐、不吵鬧,安安靜靜等父母來接,并與老師告別。
2、榜樣示范、角色體驗,促品德、行為同化。
榜樣示范是有效發揮德育功能的方法。榜樣的示范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對幼兒品德形成有著重大的作用、影響。榜樣示范來各個方面:幼兒園里,主要是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同伴的榜樣作用;家庭里,是孩子模仿對象;社會上,電視、網絡、書籍中的正面人物故事和形象對孩子的感化作用,都會對品德、行為起到同化作用。
角色體驗是當前發揮德育功能的一種新方法。其作用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扮演某個角色使學生得到切實的感受、理解和感悟。如扮演一個教師,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是如何不顧自己安危搶救學生的故事中的角色。扮演結束時,學生哭了,她被感染哭了。
3、評價促成幼兒園品德、行為同化
評價是教師運用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對幼兒某一方面的品德和行為進行評定。其性質就具有同化作用。由于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我們當教師的不能用好與差、對與錯來評定。評定幼兒品德和行為的程度,發展性評價是關鍵。因為幼兒品德發展需要較長的心理同化和順應過程,所以教師要精心發現并呵護每位學生的細微變化和潛在發展。
4、暗示是強化幼兒品德、行為同化的特殊方式
暗示同化是指用含蓄的語言或舉動使人領會。教師的暗示能直接地告訴幼兒應該做或不應該做。其特點是“不露聲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當孩子不守紀律時,教師把頭一搖,他就立即坐好。當一個孩子把跌倒在地另一個孩子扶起來時,教師的微笑就是對這個孩子的肯定。暗示能讓幼兒心領神會,并容易。實踐證明恰當運用暗示,有著強化幼兒品德、行為同化效果。
三、強化幼兒品德行為
幼兒良好品德習慣的形成是品德教育的最終目標。幼兒的品德形成,需要不斷地演練和強化。教師在品德教育過程中,應從他們的年齡、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多以兒童化的方法強化幼兒品德行為。
1、導行法
導行是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在明理基礎上,使兒童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來說,語言導行無法使他們理解,但是,他們喜愛效仿,也善于效仿。因此,用典型的人和事進行導行,則更能激發情感的共鳴,激發他們嘗試學習的熱情。如:一把拖把橫在地上,許多人經過都沒有給扶起來,只有楊祖海小朋友主動地去扶起來。我馬上在班上把經過講了一遍,并進行表揚。過一會兒有孩子會悄悄地拾起地上的垃圾,把衛生潔具擺放整齊。
2、玩中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孩子活動載體。教師通過游戲活動這一載體,將品德養成巧妙融入游戲規則中,使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在玩中學習、養成,效果更佳。如,玩“過家家”游戲,使孩子知道家庭的角色與分工,體驗到爸爸、媽媽的辛勞。
3、在每日生活中強化
孩子在幼兒園生活、學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教師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與學習中,那么,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幼兒的品德教育就會得到強化。因為反復演練是直接強化。
4、承擔責任
成功需要分享,而責任也需要承擔。培養責任意識是品德養成的重要內容之一。承擔責任雖然帶有懲罰味道,但與懲罰手段有著本質區別。“懲罰”是有意識要求當事人承擔后果;承擔責任是在明理基礎上承擔后果,其目的是增強孩子責任感。如,損壞公共財物,就要照價賠賞。如亂涂亂畫損壞環境,就要讓幼兒或幼兒家長恢復原狀等。使他們在分擔責任時明確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起到強化作用。
5、反復提醒
反復提醒可以起到直接強化作用。雖然帶有嘮叨味道,但在強化上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雖然教育效率不高,但是教師經常用的方法。對規范行為上,有著控制作用。如在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在游戲活動中,在外出春游時,教師經常提醒要怎樣怎樣,不能這樣這樣。使幼兒在老師的語言提醒下,不斷強化品德養成。
四、激化幼兒品德形成
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化幼兒對道德觀念不同而爭論,導致幼兒在認知上的沖突。接著,在解決沖突時,使幼兒不僅要考慮自己行為,同時還得考慮其同伴的行為。這樣在解決的過程上,導致幼兒認知結構改變。這是學生心理內部順應過程,就是學生品德形成、發展的過程。因而創設教育情境,激發學生認知結構內部矛盾是實現教育影響的重要條件。如《衣服被弄臟》故事,就是通過創設一個沖突的情境——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把另一個小朋友衣服弄臟了,要他賠衣服,這個小朋友說自己是無意的,也說了“對不起”!然后通過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活動,讓幼兒在討論中尋求正確的解決“沖突”的辦法。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樣的實踐與體驗,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幼兒品德得到內化。
在品德課教學中,外化是追求的目標,內化是一個關鍵環節,教學者要實現教育影響的內化,必須要從品德教育的整體出發,尋求策略。
[參考文獻]
1、涂爾干[亦譯迪爾凱姆]:《教育及其性質與作用》, 《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項賢明:《泛教育論——廣義教育學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章志光:《小學教育心理學》、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10
4、教育部:《幼兒教育綱要》
【幼兒園教師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幼兒園教學論文
5.教師教學論文范文
8.幼兒園的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