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聚優范文網>幼師資源>教學論文>幼兒教育中國學的教學論文

                幼兒教育中國學的教學論文

                時間:2020-06-28 15:11:59 教學論文 我要投稿

                幼兒教育中國學的教學論文

                  第1篇:幼兒國學的教育方法研究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在歲月長河中流傳至今,其深厚的底蘊彰顯著獨有的魅力,成為人們爭相拾取的瑰寶,并且現在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教育目的,即培養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世界公民。除了大眾媒體致力于國學文化的傳播,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開設國學教育課程,如今學前教育機構也融入了國學教育的大潮。目前國學教育日益低齡化的現象對錯與否仍具爭議,尤其是幼兒園開設國學教育引發不少爭議。筆者認為開展幼兒國學教育是有必要的。

                幼兒教育中國學的教學論文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意義

                  (一)幼兒國學教育的社會意義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魂,是民族發展的動力源泉,若一個民族失去自己的文化將面臨走向滅亡的危險,因此有必要在人之初始階段進行國學知識的滲透,讓國學的種子在幼兒心中萌芽,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才能讓國學文化枝繁葉茂,隨著不斷的學習深化對國學的理解,從而達到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整體素質的目的。

                  (二)幼兒國學教育對幼兒自身發展的意義首先,幼兒國學教育有助于發展幼兒認知能力,包括增強記憶力,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加深理解力等。

                  其次,幼兒國學教育有助于奠定幼兒基礎文化素養。國學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統稱,其博大精深的內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領會的,需要循序漸進,這對于個人來說是一個文化積淀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逐漸加深文化底蘊必然能夠提升個人素質。

                  再次,幼兒國學教育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個人道德品質“首孝悌,次謹信”“物雖小,勿私藏”等,在國學知識中滲透了很多關于道德品質的要求,通過學習國學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二、幼兒國學教育的內容選擇

                  對于幼兒國學教育內容,由于現在還沒有具體可行的幼兒國學教育教材,很多人認為應該選擇原汁原味的國學經典,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筆者不否認以上提及的是國學中的經典內容,是優秀的蒙學教材,但直接將其作為幼兒國學教育內容的做法是否恰當,有待討論。針對幼兒國學教育內容選擇,個人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幼兒國學教育內容應符合時代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繼續深入,知識經濟時代早已到來,人們的意識形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誠然,國學是中華文化之經典,其璀燦光芒會永久在歷史長河中閃耀。但以辯證唯物主義以靜止的目光看待國學,根據時代所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弟子規》中““親有病,藥先嘗”,旨在教育子女孝順病榻上的父母。但從當今科學的角度看,藥是不能隨便亂嘗的,尤其是幼兒免疫力低下,亂使用藥物極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還有一些國學知識所提倡的價值觀與現今存在沖突,如古代三綱五常中““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如今看來,即使是長輩的觀點,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正確,而不是無條件服從,并且當今社會倡導男女平等,夫妻之間是相互理解,體諒的關系,而不是哪一方的絕對服從。面對這些沖突,在為幼兒選擇國學教育內容時應參考時代發展趨勢,符合科學的價值取向,以免誤導幼兒。

                  (二)幼兒國學教育內容應符合幼兒發展特點

                  1.國學教育內容應符合幼兒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學前階段的幼兒處于思維的具體形象階段,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不完善。而漢字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意義,尤其是古文,其書寫、涵義都和白話文有很大差別,即使是成人在理解上也會有難度,更何況語言尚處于學習階段的幼兒。因此幼兒國學教育內容應考慮幼兒的理解能力,盡量選取文字簡單,表達形象,適于幼兒理解想象的內容。

                  2.國學教育內容應考慮幼兒已有經驗皮亞杰用同化一順應模型來解釋兒童的認知系統是如何隨成熟和經驗而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新知識與幼兒已有認知圖式相符合,則更容易被同化,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從而拓展幼兒的認知系統。因此,應盡量選擇符合幼兒相關經驗的國學教育內容。

                  三、幼兒國學教育方法

                  目前幼兒國學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幼兒園盲目跟風,被動地卷入國學教育大潮,一味讓幼兒搖頭晃腦地吟誦,形式上也在追求復古,但筆者認為,古代的蒙學教育很大程度上不求甚解,只是利用蒙童良好的機械記憶能力,為日后的理解打基礎。

                  誠然,背誦不失為一種方法,但就幼兒心理特點而言,還有其他更合適,多樣的方法。學國學,不單單是背國學。

                  (一)國學故事激趣幾乎所有幼兒都對故事情有獨鐘,這是國學教育的可以利用的一個好方法,滿足幼兒的興趣又能達到教育目的,可謂一舉兩得。但也不是所有國學故事都適合幼兒,像圍魏救趙、草船借箭等,雖然情節精彩,但其復雜的內在邏輯是處于具體形象思維時期的幼兒難以理解的,應選擇情節簡單,淺顯易懂的故事,如孔融讓梨、守株待兔等。并且應結合幼兒年齡段,小班幼兒以動物故事為主,中大班以人物故事為主。

                  (二)國學漫畫導學幼兒對文字的敏感性遠遠低于圖畫,明艷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對幼兒而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目前市面有《山海經》《幼學瓊林》等國學圖畫書,可以供遴選。通過漫畫引導幼兒學習,也可以帶領幼兒親自作畫。如唐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描繪的.景色簡單而富于意境,鳥,樹,船,都是幼兒在美術教育中接觸過的形象,適合幼兒根據古詩內容創作圖畫,圖文并茂也有助于理解記憶。

                  (二)融入其他教育領域學前教育強調五大領域相互滲透,國學教育也應融入其中。如《三字經》中“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朗朗上口,可以和幼兒科學教育相結合。中國傳統戲劇中的臉譜是幼兒藝術教育可以利用的絕佳教育資源,臉譜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圖案藝術,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色彩鮮艷濃重,形狀夸張多變,容易引起幼兒視覺上的興趣,讓幼兒在藝術的氣氛中自然而然受到國學教育的熏陶。且臉譜通常是對稱的,也可與幼兒數學教育內容相結合。

                  (三)國學教育生活化幼兒教育需要和幼兒的生活相結合,以不斷擴充幼兒的相關經驗,國學教育同樣應該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擺脫單純枯燥無味的說教形式。古代經典也是從生活中提取總結而來的,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因此在進行幼兒國學教育時也可以回歸生活,體會千年之前古人之感受,品味時光流逝仍得以保留的情愫。

                  第2篇:幼兒園國學教育的探討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升溫,國學逐漸被引入幼兒教育階段。不少幼兒園都開設了國學課程,過去私塾的童蒙讀物以及儒家經典成為幼兒園的教材。有的幼兒園專門開設國學班,以學習國學為主。專門教授國學的私塾也相繼出現,教室前掛著孔子像,孩子們席地而坐,身著明代儒生的服飾,搖頭晃腦地背誦著《論語·孟子》,走進教室,會使人覺得從時間隧道誤入了古代。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積淀深厚,博大精深。讓孩子從小就接觸一些國學常識,受到一些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僅能啟迪孩子的智慧、開發兒童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更有創造力,同時培養孩子孝敬長輩,團結友愛,禮貌待人等良好道德品質,其好處毋庸置辯。但什么事情都要講宄個度,如果內容過多過濫,方法不當,必然適得其反,不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會對幼兒的早期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幼兒園國學教育誤區

                  1.生搬亂用國學經典在幼兒階段開展國學教育,是近些年的事,因缺少成型的幼兒國學教材,所以不少幼兒園把《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和從前私塾的童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等拿來作為教材,并且生搬硬套舊時代私塾的教學方法。大多國學經典都由古代漢語行文構成,與兒童掌握的現代漢語差別太大,造成兒童理解上的困難。要知道,儒家經典內容精深,涉及到治國方略、倫理道德、學習生活諸多方面,成人理解都十分困難,幾歲的孩子涉世不深,多數內容根本無法理角解因而只能囫圇吞棗,咽之無味,食而不化。即使是《三字經》《弟子規》這樣的童蒙讀物,雖然淺顯一些,但也是文言盛行時代的產物。今天的孩子接觸的是現代生活,說的是普通話,讀起來只能如老和尚念經,不知所云。同時,《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啟蒙讀物雖有它們精華的一面,但其中包含的許多糟粕也同樣不容忽視。比如《三字經》中存在的不民主的思想,如果讓現在的孩子接受這種熏陶,無疑會遺患無窮。

                  2死記硬背古書語句因為孩子對國學內容無法理解,所以只能死記硬背。有的幼兒班的孩子可以熟練地背誦《三字經》,但就文中的某些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卻多數答不出所以然來。還有的正是孩子記憶力發展的高峰時期,適當誦讀一些東西可以開發兒童的記憶力,但必須是在理解基礎上記憶,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的記憶才能保存久遠,并內化為知識和能力。

                  實踐證明,幼兒階段背誦的一些古典詩詞,長大后大部分會忘卻,需要在進入小學中學后重新學習、重新記憶。此外,死記硬背會造成兒童興趣缺失或心理逆反。因為在不理解的基礎上記誦只能是機械的記憶,機械記憶的枯燥乏味會使孩子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強迫每天去做沒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造成心理逆反。

                  3.生吞活剝生僻詞語對幼兒進行國學教育,引進一些國學經典,無法避開一些生僻詞語,按道理本來應該把他們換成相應的現代詞語,可有些幼兒教師卻孜孜以求讓孩子認寫這些詞語,認為可以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因為這些生僻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得上,孩子只能是生吞活剝,所以時間一久必然忘記,費的是無用工。如“馬牛羊,雞犬豕”中的“豕”字是古代的常用字,古代把豬就叫做“豕”,說“吃豕”誰都明白,今天說“吃豕”(和“屎”同音)則會鬧出笑話.如“茍不教”的“茍”字幼兒也無法理自解不少孩子把這句話理解成“狗不叫”。至于有的所謂國學教育專家主張每天讓孩子認識一個甲骨文字,學習用繁體字教育孩子,更是不負責任的妄說。如今中文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認識幾個甲骨文字?繁體字應用的范圍也越來越窄。讓孩子花費時間去記憶這些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幼兒階段識字教育應以淺顯常用的、易記易寫的字為主。

                  二、幼兒園國學教育對策

                  幼兒園國學教育出現以上誤區一是由于對國學偏狹理角解錯誤地認為國學教育就是學習國學經典;二是由于對幼兒教育特點缺乏審慎思考,忽視今天的語言文化環境,生搬硬套古代童蒙的教育方法。因此糾正這些偏頗,也必須從以下兩點入手:

                  1.正確理解國學和國學教育的意義,有選擇地進行國學教育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文史哲、琴棋書畫等諸多方面,任何人,包括國學大師在內,都不能說對國學全部精通。國學教育的目的只能是為了更好地繼承發揚傳統文化,而不單是精通幾部國學經典。因因此,在幼兒階段,只能根據孩子的接受能力,篩選適當的內容,而不應以灌輸國學經典為主要目的。

                  (1)把繼承發揚傳統美德作為國學教育的一條主線。

                  幼兒教育從根本上說是學習做人的教育,中國古代教育尤其是蒙學,非常強調在知識教育里滲透做人的道理,貫徹為人處世的準則,因此國學教育就應該突出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發揚。如儒家的思想核心“仁”,通過學習孔子的“仁者愛人”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啟發孩子愛長輩,愛小朋友,也包括愛動物。通過理解“孝悌”的思想含義,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友愛兄長,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通過理解“忠義”的內涵,教育孩子忠誠老實,說實話,做實事,不說謊,不騙人,肯于幫助別人,肯于為別人犧牲自己的利益.

                  (2)把用傳統文化陶冶孩子的美好情感作為國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要讓孩子知道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中都蘊含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和豐富美好的情感。教授古典詩詞不應以背誦多少為目的,要讓孩子理解詩詞內蘊含的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從而受到熏陶,培養自己的美好情感,形成優雅的人格。如教駱賓王的:〈鵝》時重點再現紅掌戲水、曲項高歌的鵝的優美神態,體會“白毛”“綠水”“紅掌”“清波”色彩的清純,畫面的美麗。再如教授孟浩然的《春曉》,重點讓孩子體會春天清晨,夜雨剛過,風清氣爽,百鳥爭鳴,落紅遍地的美好景色,一覺醒來面對如此春景的詩人心情的愉悅,從而體味人和自然的和諧。

                  (3)把豐富文化歷史知識作為幼兒國學教育的一個輔助任務。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求知欲也必然隨之強烈,他們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現代科學、生活常識,也應該掌握一定的文化歷史常識,這是幼兒國學教育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如《三字經》就有一段對我國歷史的概述,如果能重新編寫,把其變成孩子在語言上易懂的新《三字經》,則通過誦讀就可使孩子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簡史,為他們以后逐漸豐富歷史知識打下基礎。至于通過國學教育增加識字量則是極其次要的方面。

                  正確把握幼兒教育的特點,多用形象直觀的方法進行國學教育幼兒園的孩子畢竟不同于成年人,甚至也不同于有了一定人生經驗的中小學生,他們心目中的世界更多的還是聲音和色彩是直觀的形象。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還不發達,更多是用形象思維來認識世界。因此進行國學教育的時候,就應該把國學內容變成直觀形象的東西,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如充滿“之、乎、者、也”的國學經典,我們是在中學的時候才開始學習的,讓孩子們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就應該把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部分章節譯做白話,編成兒歌,使孩子容易記憶理解。孩子喜歡聽故事,就可把《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孟母擇鄰、岳母刺字等編成生動的白話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把這些故事同大灰狼、小白兔等故事一起記憶。就是識字教育,也應盡量做到形象化。如講“仁”字,要說明人旁加個“二”表示兩個人之間要互相關懷,互相愛護;講“孝”字,要說明一老一小互相依靠才是“孝”,小時候父母疼愛孩子,孩子長大之后就要孝敬父母;講“曲項向天歌”中的“項”字,要說明右邊的“頁”是象形字,指人的頭,而“工”表示是頭中最細的部分,所以“項”的意思是“脖子'這樣從字形入手,孩子不但能記住,而且加深了對字義的理角解國學的某些內容也得到了強化。

                【幼兒教育中國學的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幼兒教育小學教學論文

                2.市幼兒教育教學論文

                3.淺談幼兒教育教學論文(精選3篇)

                4.幼兒園環境對幼兒教育的影響教學論文

                5.幼兒教育教學計劃

                6.幼兒教育教學計劃(8篇)

                7.幼兒教育教學計劃8篇

                8.幼兒教育教學計劃精選8篇

                赛博体育